top of page
作家相片Grateful Aroma

精油真的能抗菌嗎?


古代精油與木乃伊


根據巴克利博士(Dr. Stephen Buckley)的研究,古埃及人以天然的植物和藥草,製作防腐膏,防止細菌繁殖,令屍體腐化。巴克利博士指出,防腐膏的成份有﹕


‧ 植物油(可能是芝麻油)

‧ 芳香植物萃取液 (很多時會用上乳香、肉桂等)

‧ 來自金合歡屬樹木的阿拉伯膠

‧ 針葉樹樹脂(可能是松樹樹脂)


這都是現代精油的「前身」。在古代,植物的精質(quintessence),堪比黃金(聖經故事中,三位來自東方的博士為剛誕生的耶穌,送上的禮物,就是黃金、乳香、沒藥)。

Photo by 	André
Photo by André

由此可見,植物的精質確實有著防腐、抑制微生物和細菌滋生的作用。一具具千年不腐的木乃伊不是最好的證明嗎?



精油要證明自己如何有效?


來到現代社會,我們喜歡以「實證」和「研究」來引證或證明﹕「到底有效還是沒效?」

強調「科學根據」的視角,對芳療來說,確實帶來一點點尷尬和兩難。我嘗試在這裡說明一下﹕


簡單地說,精油(essential oil)不像藥物,它是來自植物的次級代謝物,這些代謝物(副產品)對植物的生存起著重要作用,例如﹕防止動物咬食(防禦性)、促進授粉和傳播種籽(誘引作用)。而精油最主要的兩大成份﹕(1)萜類分子、(2)苯基丙烷類正是植物次級代謝時產生的有機化合物。


正因為精油的組成,不像單一成份的藥物(如﹕阿司匹靈)。藥物在進行研究時,其藥理對受測者的影響或療效,相對容易測量。而精油是有機的多成份混合物,舉著名的薰衣草為例﹕


「薰衣草精油來治療燒傷…非常有效,但僅限芳療圈所知。藥理學並不建議使用薰衣草,因為在薰衣草精油中並未找到能呈現整支精油療效的單一活性成份。」(參考自《精油的療癒智慧﹕芳療科學深度之旅》寇特.史納伯特著)


此話何解?在芳療圈裡,最早被研究的薰衣草,我們已知的化學成份大類有﹕


  • 單萜醇

  • 倍半萜烯

  • 倍半萜酮

  • 單萜酮

  • 氧化物

  • 單萜烯

  • 香豆素


若果以藥理學的研究標準,確實會遇上很大的困難。我們到底要如何抽取薰衣草的單一成份來進行研究?一種精油,已經包含數百或上千的微量多元成份,要先抽取那一成份?不同地方、不同氣候、不同年份和種植方法的薰衣草,也可能造成不同的果效,要如何進行單一化的實驗室研究比較?


芳療,是否要無止境跌入「要如何證明自己有效」的境地裡?沒有準確的科研成效研究,我們就判定它沒有功效?我並不是要反對以科學的探究精神來認識/研究精油,但對於以單一標準來審視或判定精油是否具有療效的看法,卻相當保留。



精油研究的化學淵源


René-Maurice Gattefossé
René-Maurice Gattefossé

說來有趣,翻開芳療歴史,第一本芳香療法專書是由一位香水公司的法國化學家瑞內.莫利.蓋特佛塞於1937年出版的。「芳香療法」(Aromatherapy)一詞,亦由此而來。他一開始將植物精油的研究設定在香水的用途上,後來他很快明瞭到植物精油所具備的極佳殺菌及止痛功效。


1910年,他在一次實驗爆炸意外中,手部被嚴重灼傷,出於本能反應,他直接將手浸入身旁的薰衣草精油中,結果疼感慢慢消失,傷口也復原得很理想。蓋特佛塞由此發現植物精油能透過皮膚吸收,滲透至血液並參與身體的運作反應。


這一開創性研究,鼓舞更多的科學家投入精油療效的相關研究。

 
 

那麼,精油真能抗菌嗎?


經過前人數十年的研究,答案是肯定的。


根據珍妮佛(Jennifer Peace Rhind)於《成功調製芳香治療處方》一書指出﹕


  • 精油的抗微生物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會比革蘭氏陰性菌更顯著…因為革蘭氏陰性菌的細胞外膜含有磷脂質,因此像精油這種親脂性的成分便難以滲透進去。革蘭氏陽性菌則沒有這層阻隔,因此精油中的親水性成分就能在它的細胞膜發揮作用,造成破壞、改變離子滲透性、滲漏和酵素修復等現象」(Selim et al. 2014)

  • 「Muthaiyan等人(2012a)在研究中提到…以數種從冷壓瓦倫西亞甜橙(Citrus sinensis)衍生出來的精油產品,對多種抗甲氧西林,以及對甲氧西林與萬古黴素中介物產生抗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進行測試…發現不含萜烯類的冷壓瓦倫西亞甜橙精油(CVP),以及冷壓萃取的香茅醛,對於實驗測試的所有菌株具有最強的抑制性…證實精油對(細菌)細胞壁以及細胞膜都能發揮潛在的作用…造成抑制效果。



精油的重要抗菌成分


畢業於英國史崔克萊大學,擁有真菌毒理學博士學位的生物學專家珍妮佛,在書中綜合說明﹕


1. 精油的重要抗細菌成分


  • 酚類﹕例如百里酚、丁香酚都有廣泛抗微生物作用,這與酚類在結構上帶有苯環的關係。

  • 醇類﹕對細菌的主要功效不在於抑菌,而是殺菌。因為它能改變細菌細胞壁中蛋白質的性質。

  • 酮類醛類中的羰基也能增加抗微生物的效果。


而最有效的抗微生物成分當屬﹕萜品油烯、α-萜品醇、萜品烯-4-醇。這些成分都是不飽和的環狀化合物。另外,百里酚、香荊芥酚、肉桂醛、丁香酚、樟腦、檸檬烯、沉香醇、α-蒎烯、1,8-桉油醇。


不過,在這些研究中,研究者也發現即使精油的化學成分如此複雜,微生物仍然會發展出耐受性。



2. 精油抗病毒的潛力


病毒,是比細菌還要細小且具感染性的微生物,主要由遺傳物質和一層蛋白質「外衣」(coat)構成,一些病毒更有「包膜」(envelope)環繞在外。


令人聞風色變的病毒會侵襲有機體的細胞,並在宿主體內複製繁殖(若沒有寄宿細胞,大部分病毒都無法長時間存活和繁殖再生),喚起宿主的免疫反應。


精油在抗病毒的潛力如何?


精油經由按摩、吸入或口服(口服方式常見於法國芳療界,但必須在醫生處方下口服)等方式進入身體後,便能對各式各樣的功能蛋白與磷脂膜的構成元件產生影響,有效對抗病毒、真菌及細菌所造成的感染。


這裡所指的病毒感染,絕不是新型冠狀病毒(目前還沒有完整的相關研究),而是單純疱疹帶狀疱疹流行性感冒病毒。在處理疱疹病毒(例如﹕皮膚疱疹、唇疱疹、生殖器疱疹),一些研究發現百里香、薑、德國洋甘菊、檀香都能對抗這種病毒。其中一份研究(Edris,2007)更指出,檸檬香茅在長達24小時內可完全抑制病毒繁殖。他亦提到,胡椒薄荷、茶樹、尤加利都有抗病毒的效果。但要強調,疱疹感染對皮膚帶來的劇烈疼痛和潰爛,選用的精油必須對皮膚絕對溫和且不具刺激性,例如﹕薰衣草、茶樹、乳香。



該如何看待精油


縱使已有很多相關研究,證明精油對細菌或病毒的抑制作用。但研究與應用效果仍取決於很多因素﹕精油的質量、使用劑量/方法與持續性、身體狀況、發病階段等等。


那麼,對於精油,我們又該抱持怎樣的態度?萬能油還是沒多大用處的小玩意?


或許,在這裡我嘗試引用寇特.史納伯特博士的話作結,供大家細味品嚐。


使用精油的過程中,最佳的境界是我們擁有足夠的信心,在不會一直反覆向正統醫療體系求救的情況下維持自己的健康。至於正統醫療的高科技和藥品,則應該是當我們『一定非得如此,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自然方法足夠見效』時才選擇使用的方法…如果我們將身心健康與正統醫學連結太深,就會剝奪我們原有的、健康自主的力量。


精油為那些喜歡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人們提供了極大的好處,並且讓我們想要以溫和與謙卑的態度面對宇宙萬物。



我們的祖先,與大自然和諧共處,藉著很多的芳香植物(香草/藥草)來照顧身心,甚至治療疾病。來到現代社會,我們好像忘卻了無數遠古前人累積而來的智慧,很多時只講求快速、見效,慢慢走上了與身心漸行漸遠的路途,難免可惜。



參考書籍




215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